Home
About
Service
Case
Innovation
News
Job
Contact
閥門啟閉準確性:
確認進水閥、出水閥已關閉,反洗進水閥、排水閥、排氣閥(若有)開啟正常,無卡阻或泄漏。
檢查氣動 / 電動閥門的氣源、電源是否正常,執行機構動作是否靈敏。
儀表與監測裝置:
壓力表:確認進出口壓力表顯示正常,壓差是否達到反洗觸發值(如 0.05-0.1MPa)。
液位計:觀察過濾器內水位是否降至濾層上方 5-10cm,避免濾料干露。
反洗水水質:
優先使用過濾后的清水或符合要求的水源(如反滲透濃水),避免雜質含量過高導致二次污染。
反洗水泵與壓力:
檢查反洗水泵運行是否正常,出口壓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(通常為 0.2-0.4MPa)。
壓縮空氣系統(若有氣洗步驟):
確認氣源壓力穩定(0.4-0.7MPa),管路無漏氣,空氣緩沖罐排水閥已關閉。
氣泡均勻性:
觀察濾料層是否均勻冒氣,有無局部氣阻或氣流集中現象(可能因濾料結塊或管路堵塞導致)。
噪聲與振動:
監聽壓縮空氣管道及過濾器本體是否有異常噪聲或劇烈振動,避免設備損壞。
排水情況:
氣洗初期排水可能帶有少量細小濾料,若持續大量跑料,需立即停止并檢查濾料攔截裝置(如篩網、濾布)是否破損。
反洗流速與膨脹率:
通過流量計確認反洗水流量是否達到設計值(如 10-15m/h),觀察濾料膨脹高度是否符合要求(膨脹率 30%-50%)。
若膨脹率不足,可能因流速過低或濾料板結,需提高流速或延長反洗時間;若膨脹率過高,需降低流速防止濾料流失。
排水濁度:
監測反洗排水濁度變化,初期應迅速變渾濁,隨后逐漸清澈。若持續渾濁或無明顯改善,可能需延長反洗時間或檢查濾料是否失效。
濾料分層情況(可通過視鏡觀察):
反洗過程中濾料應呈懸浮狀態并充分混合,反洗后期靜置時應自然分層(如上層細砂、下層粗砂或錳砂),無亂層或結塊。
壓力波動:
監控反洗進水壓力是否穩定,若壓力突然下降,可能是反洗水泵故障或管路泄漏;若壓力驟升,可能是排水不暢或濾料堵塞。
跑料情況:
檢查排水口是否有大量濾料帶出,若有,需立即降低反洗流速或停止反洗,排查濾帽(水帽)、篩網是否破損或安裝松動。
溫度與水質:
若反洗水溫度過低(如冬季),需注意黏度變化對反洗效果的影響,必要時適當提高流速;同時避免使用高溫水(可能破壞濾料結構)。
濾料損耗與補充:
反洗結束后,觀察過濾器內濾料高度是否下降(正常損耗率應 < 5%),若明顯減少需補充濾料。
檢查濾料顏色、顆粒完整性(如錳砂是否氧化失效、石英砂是否破碎),若發現大量破損或污染物附著,需考慮清洗或更換濾料。
濾層表面平整度:
濾料沉降后表面應平整,無凹凸不平或泥球堆積,否則需重新反洗或人工干預平整。
閥門復位:
確認所有閥門恢復至過濾狀態(進水閥、出水閥開啟,反洗相關閥門關閉),無誤操作導致跑水或憋壓。
正洗與出水水質:
部分系統需進行正洗(小流量進水沖洗),檢查正洗排水濁度是否達標(如 < 5NTU),直至出水水質符合要求后再投入運行。
壓差與運行參數:
記錄反洗后過濾器的初始壓差,若壓差仍較高,可能是反洗不徹底或濾料板結,需重新反洗或檢查濾料。
濾料性能測試:
定期(如每 3-6 個月)取樣分析濾料的吸附能力、強度等指標(如錳砂的錳含量、石英砂的磨損率),判斷是否需要更換。
設備部件損耗:
檢查反洗水泵、閥門密封件、濾帽(水帽)、篩網等部件的磨損情況,及時更換老化或損壞部件。
控制系統功能:
測試自動反洗程序的觸發邏輯(如壓差、時間、水質信號)是否準確,傳感器(如濁度儀、壓力表)是否校準合格。
微信掃一掃
手機端